中新網白城10月1日電 (記者 郭佳)吉林西部是中國蘇打鹽堿地的集中分布區,長久以來,大風將鹽堿向東部搬運,威脅著中部典型黑土區。20多年來,中國科學院四代科研人致力于用科技扎起“綠色柵欄”,守護黑土平原大糧倉的安全。
今秋,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文波龍格外忙碌。近日,在吉林省鎮賚縣鹽堿地試驗田里,他和團隊把田里的河蟹捕撈上來給第三方專家們測產,這一步決定著整個鹽堿稻田—濕地系統綜合利用模式能否形成“完美閉環”。
【資料圖】
“試驗田蟹種產量為77公斤/畝,規格為140只/公斤,長勢良好、活力強、個頭整齊、底板干凈、肥度飽滿。”測產結果使文波龍緊鎖的眉頭一下舒展開。
吉林西部生態環境復雜而脆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的劉興土院士等四代人在此創建了鹽堿濕地生態漁業、蘆葦資源化利用、鹽堿稻田種養結合技術等大批成果,破解改良難點,豐富利用方式。然而,科技成果和治理模式向更大范圍推廣還存在不少困難。
“這當中最大的難點就是治理主體的問題,相比政府統籌推動,調動企業、合作社和農民積極投入到鹽堿地治理和利用才是長久之計。”文波龍說,這也是整個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的最末一環。
此次測產的3300畝試驗田,文波龍及團隊通過“蘇打鹽堿水型蟹種培育技術”和“以養促改蘇打鹽堿地改良利用技術”,與龍頭企業聯合示范,節本增效,實現鹽堿地改良投入與產出的平衡。
承接試驗示范的鎮賚縣匯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葛俊說,測產結果超出預期,荒廢的鹽堿地長出了蘆葦等植被,河蟹糞便、殘余餌料還能培肥地力,在改良土壤的同時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獲取養殖收益,極大提高了大伙的參與熱情。
文波龍介紹,目前,吉林西部仍有數百萬畝具備灌排條件的鹽堿地亟待提高開發利用效益和質量。通過以養促改、種養結合等提高收益的方式將極大促進這些鹽堿地的綜合利用。
近些年,中國科學院鹽堿地生態恢復技術在吉林西部得到廣泛應用,以大安牛心套保國家濕地公園為代表的數千公頃鹽堿地逐漸恢復成蘆花搖曳、水鳥翔集的集中連片濕地。
在以稻治堿的思路下,吉林西部大片鹽堿地正在被改造成稻田。然而,灌區退水又帶來了生態風險。因此,文波龍創新開展利用荒堿地構建工程濕地,消納稻田退水。“這相當于給新型灌區增加一個基礎設施,在灌區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建立緩沖區,既消減了堿地種稻的環境約束,又擴大了生態用地規模,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他說。
文波龍告訴記者,從某種意義上講,松嫩平原西部的生態恢復就像給中部糧食主產區扎上了一個“綠色柵欄”,阻擋著西部的風沙、鹽堿的入侵,調蓄著洪水資源,起到了生態屏障的作用。
“80后”文波龍扎根吉林西部14年,是第三代團隊的骨干,如今,這里又迎來了更年輕的第四代。夕陽下,文波龍帶領他們忙碌的身影在蘆葦蕩中若隱若現,他們像前輩們一樣,把對土地的熱愛藏在了這片金黃與碧綠之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