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科研人員徐沛雨,因為不到29歲就實現了“CNS(Cell、Nature、Science三大頂刊)大滿貫”,前段時間被家鄉媒體采訪報道了。他博士期間的導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第一時間轉發了這篇報道,還配發了一句感慨:“做導師的,一生有幾個這樣的學生,足矣!”
【資料圖】
隨便翻一下徐華強的朋友圈,簡直像個“學生夸夸榜”。在他的學生里,有人成為最年輕的“上??萍记嗄?5人引領計劃”得主,有人剛剛拿到2022中科院院長特別獎,在各個國際頂刊發表論文的喜訊也是接連不斷。有人戲稱,徐老師的朋友圈實在是太“凡爾賽”。
當《中國科學報》記者聯系到徐華強時,他還在熱情“安利”自己的學生:“你去采訪這些年輕人吧,他們特別棒!”
“他是讓我對科研開竅的人”
從2021年2月到2022年8月,短短一年半的時間里,徐沛雨共發表了1篇Cell論文,3篇Nature論文和1篇Science論文。達成CNS大滿貫的時候,他還沒過29歲生日。
徐沛雨
2022年7月1日,徐沛雨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成為著名華人科學家張鋒課題組里的一名博士后。在這個世界知名的科研團隊里,他踏上了一段全新的科研旅途。
“我現在做的基因編輯研究,和我在上海藥物所做的結構生物學研究很不相同。我想嘗試一些新的東西。但不變的是,我始終關注與疾病相關的課題,希望能為研發藥物和開發治療方法做一點貢獻。”徐沛雨說。
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這個長相斯文的小伙笑言,自己起初并沒想著一定要“集齊”三大頂刊。“畢竟在向學術期刊投稿的時候,常常會有拒稿和改投等情況發生。”他說,“現在這種情況,實在是有點巧了。”
徐沛雨從吉林大學本科畢業后,于2015年考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他的導師徐華強,曾先后在美國杜克大學、德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葛蘭素威康研究所(后合并為葛蘭素史克)、文安德研究所等高校和機構開展研究工作。徐華強早期的研究方向是核受體。2000年左右,世界上第一個G蛋白偶聯受體(GPCR)結構被成功解析,他敏銳覺察到其中蘊藏的巨大潛力,果斷踏入了這個當時并不成熟的領域。
2010年,徐華強回國并加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創建了藥物靶結構與功能中心,主要開展GPCR結構生物學研究和藥物研發。多年來,他帶隊解析了人體近1/3核受體和一系列重要GPCR的三維結構,還參與了Advair(舒利迭)、AVANDIA(羅格列酮)等GPCR藥物的研發。
徐華強
徐沛雨加入徐華強課題組的時候,這個團隊正處于一個“蓄力”期。最初四五年,他的科研工作做得并不順利。他花費心血最多的一個課題,被國外同行搶先發表了文章,不得已只能調整方向。與此同時,領域里的一些技術遺留問題也困擾著他。
在徐華強的指導和鼓勵下,徐沛雨和合作伙伴用兩三年時間解決了這些關鍵技術難題。也差不多是這個時候,徐華強課題組與浙江大學張巖課題組建立了合作關系,在冷凍電鏡技術上有了質的飛躍。
當多年積淀遇上天時、地利、人和,包括徐沛雨在內,整個課題組迎來了成果的井噴期。
盡管已經離開了上海藥物所,但徐沛雨每次提起徐華強老師都飽含感情,“他特別nice ,總是用一種平等的態度與我們交流”“他是讓我對科研開竅的那個人”。
從不遲到的“夸夸文案”
26歲的段佳,今年7月剛剛博士畢業,現在已經留在徐華強課題組里成為一名助理研究員。
段佳
她回憶起當年選擇研究生專業時,專門向一位學姐打聽情況。聽說徐老師對學生不錯,實驗室氛圍也好,便不再猶豫,走進了這個實驗室。
剛到這里,她就見識到徐老師的“放養”式風格。“他從來不批評任何人,也不盯著學生的上下班時間和實驗進度。遇上哪個學生假期還在做實驗,他還會勸對方別忙了,快出去玩玩。”
段佳小時候,爸爸媽媽管得比較嚴,讓這個乖巧的女生也產生過小逆反。反倒在這個無比自由的課題組里,她可以自行協調工作與休閑的時間,效率和積極性都大大提升。
在轉博答辯時,段佳以出色表現拿下了當年的第一名。徐華強很欣慰,轉手就送給她一個“難度非常大的課題”:“既然你這么優秀,就要去挑戰一下!”
段佳知道,徐老師之所以把這個重任交給她,除了相信她的能力外,也是因為她現有的成果已經達到博士畢業標準。即便這個難題做不出,也不會影響未來畢業。這些細微處的關懷,“學生心里都是感念的。”
迄今,段佳已經在這個“高難課題”上發表兩篇Nature論文了。此外她還獲得了吳瑞獎學金、國家獎學金、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上海市優秀博士畢業生、上海市“巾幗創新未來之星”、上海市“巾幗建功標兵”等一系列榮譽。
不出所料,徐華強又在朋友圈“炫耀”起來,說她“心靈手巧,點石成金”。段佳把這些朋友圈截圖下來,發給爸爸媽媽看。
最近頻繁登上徐華強“夸夸榜”的,是29歲的副研究員莊友文。他剛剛當選“上??萍记嗄?5人引領計劃”,是最年輕的入選者,名列“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一戰略方向。他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與神經系統密切相關的GPCR,目前已經在Cell雜志上發表兩篇論文,其中一篇還被選為封面故事,他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為開發抑郁癥、焦慮癥、帕金森病等神經精神類疾病藥物提供了重要依據。
對此,徐華強的“夸夸文案”從不遲到:“29歲,多么好的年華,自古英雄出少年!”
“我們組超有向心力!”
徐華強團隊
在整個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的課題組都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線。常常是徐老師出來散步,身邊呼啦啦跟著一大群人。大家有說有笑,話題絕不僅僅局限于科研工作。徐華強還常常在微信群里問大家有什么想吃的零食,然后趁騎自行車鍛煉身體的時候順便買回來。
“我們組好像有種向心力,很多人都想來!”段佳自豪地說。
在段佳看來,這個課題組最迷人的地方,還真不是頂刊大豐收,而是那種讓人感到很溫暖、很治愈的氛圍。
結構生物學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領域,組里大多數學生都遭遇過被別人“搶發”論文的情況。段佳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時,“內心還比較脆弱”,在徐老師辦公室里哭了好久。徐華強的第一反應是向她道歉,表示自己很愧疚,對她的工作關心不夠。接下來,他鼓勵段佳從消沉中走出來,盡快投入到新的課題中。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情感有點充沛,曾經很容易哭。但現在我不怎么哭了,在這個溫暖的環境里,我成長了。”
2018年~2019年間,莊友文在美國文安德研究所交流了一年。當時徐華強也在美國。有一次,罕見的惡劣天氣席卷當地,先是七八級的狂風大作,接著又下起暴雪,地上的積雪漸厚,足有二三十厘米,戶外溫度已經驟降至零下20多度。傍晚6點左右,莊友文在實驗室接到了徐老師的電話。
莊友文
徐華強問他:“你打算怎么回去?”莊友文看向窗外,知道自己的自行車已經騎不得了,就回答:“我等風雪小一點再回吧。”
“那不行,太危險了,你等著我。”放下電話,徐華強冒著暴風雪,驅車一個多小時來到莊友文所在的實驗室,把他送回家,然后又獨自頂風冒雪開車回去。一路上莊友文擔心得不得了,發了好多消息,直到確認徐老師安全返回,才長吁一口氣。
“我覺得,徐老師是我們的貴人。”莊友文說。
徐華強常說:“我認為培養一個學生,就是給他們足夠的信任和尊重,讓他們在這里盡可能地全面發展,同時去努力解決那些真正重要的科學問題。”
在這些師生的講述里,相比成長和求知,發表論文似乎只是個“副產品”罷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