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28日電 (記者 陳杭)北京市全力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由2012年的1063.4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629.3億元,年均增長10.6%,為創新發展注入強大活力,整體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其中2021年全市基礎研究經費422.5億元,約占全國的1/4。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將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全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戰略支撐。
這是記者今天從北京市統計部門獲悉的。
(相關資料圖)
2021年北京64項重大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北京市統計部門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著力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整體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創新人才、資本要素資源加快集聚,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實現較快增長。
創新人才高地進一步鞏固。2021年,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規模達33.8萬人年,是2012年的1.4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長4.1%,其中基礎研究人員7.6萬人年,是2012年的2.2倍。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碩士和博士以上學歷從業人員達42.3萬人,是2012年的2.5倍,科技人才整體規模和質量持續提升。
研發投入再創新高。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由2012年的1063.4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629.3億元,年均增長10.6%,為創新發展注入強大活力;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強度由2012年的5.59%提高到2021年的6.53%。
基礎研究經費占比穩步提升。全市前瞻布局基礎研究,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不斷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服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研發經費中,基礎研究經費從2012年的125.8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422.5億元,約占全國的1/4;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比重從2012年的11.8%提高到2021年的16.1%?;A研究持續取得重要進展,2021年北京共有64項重大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15項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在基礎數學理論、人工智能算法、蛋白質科學、半導體材料等前沿領域實現新突破。
財政支持和社會資本為科技創新提供保障。2021年,全市財政科技經費支出449.4億元,是2012年的2.2倍,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為6.2%,較2012年提高0.8個百分點;投向北京企業的早期投資、VC/PE投資額2917.2億元,是2012年的1.7倍,股權投資在全國保持領先優勢。
截至2021年底發明專利擁有量40.5萬件
北京市統計部門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積極實施研發加計扣除等鼓勵研發創新的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企業創新活力不斷增強,創新成效顯著。
企業創新活力提升。2021年,全市研發投入較為集中的1.9萬家規模以上重點企業中,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占44.6%,較2013年提高20.4個百分點;企業共有研發人員90.9萬人,是2013年的2.5倍;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合計4714.4億元,是2013年的5.3倍;研究開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4.9%,比2013年提高2.4個百分點。
高成長創新主體逐步壯大。2021年,全市獨角獸企業達到102家,比2020年增長9.7%;培育和認定的“專精特新”企業2115家,是2020年的2.6倍。“專精特新”企業共投入研究開發費用350.5億元,是2020年的1.3倍,研究開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10.9%。
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截至2021年底,全市發明專利擁有量40.5萬件,是2012年的5.8倍;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85件,是2012的5.4倍。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明專利擁有量7.1萬件,是2012年的5倍;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8253.0億元,是2012年的2.5倍,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從2012年的19.6%提高到2021年的29.3%。
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總收入十年年均增長14.5%
北京市統計部門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深入推進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陣地”建設,加快建設“三城一區”主平臺,積極打造創新高地,主陣地、主平臺創新引領作用持續發揮。
中關村“主陣地”創新驅動發展動能增強。中關村示范區聚焦高質量發展,加強關鍵技術攻關,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加速培育創新型產業集群。2021年,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實現總收入8.4萬億元,是2012年的3.4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長14.5%;實現技術收入2萬億元,占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總收入的24.2%,較2012年提高10.6個百分點。
“三城一區”主平臺創新要素集聚。2021年,“三城一區”以占全市31.8%的企業數量,集中了全市6成左右的研發人員和研發費用。“三城一區”企業研發人員共53.8萬人,是2018年的1.5倍;研發費用2791.7億元,是2018年的2.1倍,主平臺功能進一步凸顯。
流向天津和河北技術合同成交額350.4億元
北京市統計部門表示,北京作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超大城市,著力推動“五子”聯動融入新發展格局,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創新驅動發展動能強勁。
經濟發展效率快速提升。2021年,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接近35萬元/人的水平,是2012年的2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為0.182噸標準煤,比2012年下降37.8%;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水耗為10.5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34.7%,技術進步推動城市節能降耗綠色發展。
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2021年,全市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1.6萬億元,是2015年的1.9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0.4%,較2015年提高5.2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1.1萬億元,是2013年的2.5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較2013年提高6.2個百分點;專利密集型產業實現增加值0.9萬億元,是2018年的1.4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2.5%,較2018年提高3.4個百分點。
創新輻射引領作用持續增強。2021年,全市共簽訂技術合同9.4萬項,是2012年的1.6倍,技術合同成交額達7005.7億元,是2012年的2.8倍,技術轉移轉化加速推進。流向外省市的技術合同成交額達4347.7億元,是2012年的6.8倍;其中,流向天津和河北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為350.4億元,是2012年的4.5倍。(完)
標簽: